咨询热线:136-6380-1539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艺考资讯
吴冠中最看不惯的10种艺术家
作者:xiaoxiaolight  发布日期:2018-04-01 15:45:36   关注次数:3805    二维码分享



0.jpg



中国有这么多

养画家的画院

就好比养了一群鸡

不下蛋

吴老太敢说真话了


【1】

· 看不惯 “美协”和“画院” ·



吴冠中以亲身经历细数美协

画院、文联、作协等各种艺术家组织的“协会弊端”。

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

就曾提出“取消画院,取消美协”,

“美协是个衙门,文联也是这样。

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

“国际上很少有这样养的。


我亲戚的孩子是清华大学的学生,

他参加美国举办的一个英语考试,

其中有一道试题:国家应该养画家吗?

这道题真是发人深省。


美国并不供养画家,

法国也只是给一些贫苦的画家提供廉价画室,

而中国却有这么多‘养画家的画院,

就好比养了一群鸡,不下蛋。”

“美协机构很庞大,就是一个衙门,

养了许多官僚,很多人都跟美术没关系,

他们靠国家的钱生存,再拿着这个牌子去抓钱。”



《松与雪山》



【2】

· 看不惯艺术家被“圈养” ·



凡是有亲戚朋友的孩子想要报考美术学院,

吴冠中一概劝阻。

他认为美院教的那一套,

是培养画匠而不是艺术家的,

一些美院大量招生,都是为了钱!


吴冠中说:“对报考美术学院的学生,

老师和家长应该给他讲明利害,

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

生活都没有保障。

学画的冲动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


吴冠中向来强调,

艺术家应该是“野生植物”,

不是靠“圈养”就能出成果的。

他希望社会建立合适的机制,

资助、奖励年轻的穷艺术家进行探索。

“不要养人,要奖励好的作品。要养会下蛋的鸡。”



《江南园林鱼之乐》



【3】

· 看不惯自以为是的“画家” ·



吴冠中说,“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

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

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

“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

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

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

“中国没有鲁迅,这个国家骨头要软得多。


所以我讲过很狂的话,齐白石是大画家,

我说过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

当然不好比,但我觉得齐白石少几个

对于这个国家关系不是很大,

但没有鲁迅,这个民族的心态就不行。”

他说鲁迅是自己精神上的父亲,

他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



《山水田间》




【4】

· 看不惯没有作品的“硕士、博士” ·



吴冠中认为艺术院校文化课要求太低

决定了大学只能培养出工匠,培养不出艺术家。

“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

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

而对于艺术院校的教师,吴冠中照样批评得不留情面:

“现在很多大学老师不称职,一定要毫不客气地淘汰。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鹦鹉天堂》



现在大学都搞综合化,

理工科学校都在搞美术学院、艺术学院,

老师要评职称,学生要拿文凭,

都掏钱在刊物上买版面发作品。

全世界很多美术家都没有学位、

文凭这些头衔,什么艺术硕士、

艺术博士,都比不上作品。”



《故乡苇塘》




【5】

· 看不惯艺术品价格的“步步高” ·



吴冠中在听闻曾经充斥着炒作的

艺术品市场大幅度降温,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朗声笑道:

“好!艺术品市场冷下来了,画卖不出去了——好!”

在吴冠中看来,艺术品市场降温,

能有效地治治画坛的浮躁风,

画家可以安心回去画画了。


寂寞的时候往往画得出好的作品来。

而只要画家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不要怕市场的冷热,真金不怕火炼,

真的好东西是跑不掉的。




《太湖岸》



吴冠中说,艺术的冬天考验着一个人

是不是真正热爱着艺术。

如果真爱,就不会放弃。

苦难和坎坷是孕育艺术的土壤。

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

那才可能会有好的作品。

平淡的人生,平淡的情感,不能出艺术。



《不争春》



【6】

· 看不惯拍卖市场上的“心电图” ·



2005年11月,吴冠中巨幅水墨画

《鹦鹉天堂》在北京保利首届拍卖会上

以2750万元的价格落槌。

吴冠中却对此“天价”不以为然,

对记者称这合收藏家口味,

自己并不认为这张作品有多好,

因为内心流露得不够。



《江南春》



吴冠中说:“我现在对拍卖毫无兴趣,

拍卖图录也不去看。现在国内的艺术市场有点畸形,

人为因素太多,蹿上蹿下的,就像心电图不正常。

作品的价值要由时间来验证,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差的,岁月会作出筛选。


现在值不值钱无须关心。

低了别动摇,高了别太高兴。

作为艺术家,他只管把作品留在人间,

由后人评说。”



《凉亭观鱼》




【7】

· 看不惯中国艺术的“高价低质” ·



吴冠中有个著名的论断,

就是“中国美术比非洲还落后”,

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



《江南水乡》



社会是不养诗人、画家的,艺术家没有吃过苦、

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

吴冠中说:“我们以为非洲艺术很落后,

后来我到非洲一看,他们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

反而比我们现代很多。

我们的人为障碍使我们落后了。”



《黄山日出》



【8】

· 看不惯“流氓美术家” ·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冠中说:

“你可以调查一下,所有的美术家对美协、

画院是什么印象?他们起的作用在哪里?

他们为艺术的服务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活动就是搞展览、大赛、评奖。



《双燕》


大学扩招成了他们来钱的机会。

我每天家里收到的杂志,

都是些乱七八糟宣传自己的,

这样搞就跟妓院一样了,出钱就给你办。”

“这几年,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越建越多,

硬件越来越好,但你收藏了很多垃圾,

许多东西是走后门凭关系送进去的。


现在一些国外美术馆,经常有中国人主动送画,

回来就宣传炒作自己。”

“有的人左右逢源,既在体制内拥有权力,

又享受市场的好处。


但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

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

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




【9】

· 看不惯美术教育必画“石膏像” ·



画石膏像是目前美术教育的必修课。

但吴冠中认为,画石膏像会把艺术感觉都抹杀掉。

石膏像是死的,现在要求画的人死扣,

要画得正确,要画得像,结果画得越像越没有感觉。



《狮子林》



艺术需要错觉,没有错觉就没有艺术。

艺术要有想象力,要有饱满的情感。

艺术家需要有比常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



《太湖泊舟》



【10】

· 看不惯徐悲鸿和“革命题材” ·



在吴冠中心中,“徐悲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他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上,因此他的力量很大。

但是我们提倡百花齐放,什么样都可以,

现在的形势我看哪,又把现实主义拼命在抬,

画那些革命的题材,这当然可以。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美术的功能像诗一样,

当然可以画插图,但这不是它的主要工作,

主要的任务是创造美,创造精神世界。




《故乡》


但是现在政治上也好,社会各方面也好,

没有重视这一点。

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

但是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

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

虽然画得像,但是味儿呢?

内行的人来看,格调很低。


但是他的力量比较大,所以我觉得很悲哀。

审美的方向给扭曲了,延安的革命思路加上苏联的影响,

苏联的东西还是二手货,从欧洲学来的

这些东西来了以后,把中国的审美方向影响了。”


《海滨石》


点、线、面是构成视觉图像的基本形式元素,也是承载艺术家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对此,西方抽象艺术之父康定斯基曾有专论。在中国近百年以来的艺术家中,吴冠中是对点线面语言理解最为透彻的艺术大师,更重要的是,他将西方人在形式研究中的观念和成果注入到了中国绘画的血脉中,并且用中国画的材料和语言更充分释放出了点、线、面的生命张力。


一如《海滨石》所现,整幅画面不就像是由水墨的点线面交错构成形式赞歌吗?吴冠中曾经谈到:“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海滨石》中的巨石如一面屏障立于画面,隔开了远处的海与近处的树,而树的枝杈攀崖向上,像是要伸着脖子一探海的奥韵,深入海的碧波中。它也好像要表明艺术家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摆脱内容的掣肘,正准备进入纯形式的世界中的决心。


吴冠中后来还在文字中借用海滨的盘石表述过他对于摆脱内容束缚,释放形式语言表现力的观点。他写道:“有一次在海滨看退潮,潮退得特别远,遥远的海底的礁石群显露出来了,人们像发现了什么古代城池似的赶前去看。那黑沉沉的、湿漉漉的、圆通通的石头或卧或伏,像海龟、像海盗,流沙绕着它们转,那是静中流露着动的美,那是‘奔流’与‘冲击’的形象记录。它们突兀,然而和谐,因为浪的规律的运动拍击那群突兀的怪石,万万年来它们之间有了协调的节奏,这运动中的力与美雕凿了具象的痕迹,这是抽象美术品!然而这种节奏感、韵律感、丰富的抽象美并不是易于凭空想象和创造出来的,捕捉住其要素,可能为某一内容,某一构图要求起形象主角的大作用。画家要丰富形式积累……如果画家只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法则,他的形式从何而来?”


吴冠中用他的作品回答了形式美的问题,他用简单的笔墨成功的采集了构成形式美的点、线、面的构成要件,提取出了那海滨石与海之间存在着的波涛起伏、重重叠叠或一色苍苍的美感的相似点,营造出了一种“盘石入海”的意蕴。如此逸笔草草的画面,其实处处都凝聚着画家的心血和构思。就如吴冠中所说:“我们这些美术手艺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们的苦难也在形式之中。不是说不要思想,不要内容,不要意境,我们的思想、内容、意境……是结合在自己形式的骨髓之中的,是随着形式的诞生而诞生的,也随着形式的被破坏而消失,那不同于为之作注脚的文字的内容。”


致敬吴冠中先生!


#7_看图王.jpg



2026届报名预约已开始,欢迎加入笑笑战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