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幅记录着一个新时代诞生的作品——《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董希文
405cmX23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一幅具有民族气派的油画”
董希文,是一位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明确“油画民族化”的画家。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他在敦煌研究、临摹了大量壁画,他认为,这些壁画上的人物形象能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杰作相媲美,带有浓厚的东方艺术特色,是独一无二的。
在《开国大典》创作伊始,董希文就“企图把它画成一幅与平常的西洋风的绘画不同的具有民族气派的油画。”
构图|巧用国画透视原理
为了体现开国大典是人民的伟大胜利,董希文采用了把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与广场上的人民群众囊括在同一画面中“大团圆”的构图方式。
(作品草图)
假如呆板地按照一般西画的取景角度、透视办法,很难将完成这种构图。
董希文运用了中国画在透视上既科学又不是自然主义的那种灵活性的手法来处理,既不被机械法则所束缚,同时又是合于视觉的安定感和真实感。
整个画面形成了左实右虚、左近右远、又相互呼应的布局。
为了画面的气势和开阔感,画面中还省略了右侧的一根柱子,使得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同时展现在观众面前。
据说梁思成曾经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色彩|鲜明而热烈的国画色彩
董希文在色彩运用上,不顾忌一般油画的色素复杂变化和油色厚堆的规则,大胆地采取中国画色彩的使用习惯。
在城楼上的大红廊柱及大红宫灯、远处广场上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
金黄色的菊花,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董希文说,这就是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地压低了明暗的强度与色彩冷热的对比,特别是抓住了各种对象的本色以后,在各种鲜明的本色中去求得整幅画色调的对比与统一,使效果上产生了一个比较热烈与明朗的格调。
如果说这幅画富有民族气派,那么与这种色彩的用法是很有关系的。
人物|写意的人物表现形式
董希文认为在表现主体人物,应该符合人民所喜爱的完整与明确的欣赏习惯。因此,他运用了中国绘画上描写形象的方法,把一些与人物精神、性格无关紧要的外貌细节单纯化,避免了形象描写繁琐的感觉。同时又加强描写了形象上的重要环节,使形象的重要部分凸出。这样的做法,能够集中表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各种对象本质的特点。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 上一篇:列宾美术学院色彩风景作品欣赏
- 下一篇:2023年各大美术院校毕业展开幕,炫酷“